往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备来了卢植家里一共十次,每一次卢植都抽了一点时间来指导他。
这件事情在缑氏山学习进修班内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为此羡慕刘备羡慕的面红耳赤,还有些人为自己没能坚持到最后而后悔得快要疯掉,天天猛抽自己的大嘴巴子。
公孙瓒对此也是莫名的尴尬、郁闷。
有些人试图接近刘备、交好刘备以获取刘备的举荐,或者厚着脸皮请求刘备带他进入卢植府里,全都没有结果。
倒不是刘备不愿意,刘备自己现在都不是卢植的弟子,身份处境还十分尴尬,哪里又能为其他人牵线搭桥呢?
他前往卢植府里学习的内容说是卢植指导,不过内容主要是刘备自己朗读没有句读的文章,然后给卢植解释他所理解的意思。
有不懂的地方卢植会帮他解答,但更多的是他在朗读、解释,而不是卢植在说。
卢植就仿佛是在听乐师奏乐一样,一派大佬风范,并不传授给刘备什么知识,这就弄得刘备心里不上不下,不知道卢植的用意何在。
刘备却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卢植对他的“天赋”是越来越感到惊异和感叹的。
卢植发现刘备或许真的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尤其在历史典籍方面。
凡八十余万字,刘备已经全部通读一遍了,比起汉书字数少,但是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多了。
结果刘备在这个方面的领悟力非常强悍,卢植未曾解释的部分,他靠着自己的感受就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不懂的地方卢植为他解释几个生僻字,他立刻就懂了。
在很有意思的的篇章内,卢植询问刘备对郑伯所作所为的看法,刘备则说出两种看法。
一种主要苛责郑伯,认为郑伯有孔子所说的不教而诛的嫌疑,所作所为主要出于私怨,而不是公义,郑伯手段阴狠毒辣,且为人虚伪。
一种则主要苛责郑伯之母武姜,认为武姜无限溺爱幼子而苛责长子是这场政治悲剧的主要缘由,郑伯与段之间的悲剧,就是因为武姜不能平等对待两个儿子所导致。
总之这一家子没一个好东西,全员恶人,武姜和段愚蠢无情,庄公则是阴狠无情。
在战场上,刘备的表现非常勇猛,在九江郡和本地贼兵血战十三场,数为先锋,冲锋陷阵,带着关羽张飞一路血战,身披数创,在军中打出了属于三个人的名声。
之后,他更是舍命救下卢植,为此身中三箭,依然搏杀不止,硬生生从乱军丛中抢回卢植,救了他的命。
卢植再也无法以任何理由说服自己放弃刘备,便在那之后正式收他做了弟子,并很快开始传授他行军布阵之道。
可以说卢植是个理想的老师。
他不单单是个优秀的古文经师,还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典型的文武双全,是出将入相的人才。
跟着卢植学习,不单单能学到古文经学,还能学到兵法,学到正儿八经的专业的军事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的军事知识和刘备在街头打野架、走野路子掌握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跟着卢植仅仅学习了三五天之后,刘备就意识到双方巨大的差距。
所以说历来起义的农民军在刚刚开始的阶段都会被官军摁着头猛揍,活下来的概率非常小。
但是只有活下来,在残酷的战场上逐渐积累经验,还要正儿八经的学习兵法,将战场经验和兵法理论融会贯通,才有机会成为万里挑一的名将,成为最后的功勋卓著之人。
而除了战场上正面对抗、列军阵、传递消息的学问之外,行军道路、安营扎寨、军法军规、后勤保障等等一系列的学识,都是专业性极强且根本不可能从一般渠道学到的东西,非要有传承不可。
这方面的东西,刘备刚刚接触的时候那是一问三不知,天天瞪大眼睛看着卢植,十分饥渴的从卢植身上汲取着这些珍贵的专业的知识。
当卢植发现刘备在这方面也有天赋之后,并不藏私,倾囊相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刘备具备了一定的成为指挥军官的能力。
刘备学会了之后,就在私下里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关羽和张飞两人,让他们也跟着一起学习,卢植做他的老师,他则做关羽和张飞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