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伴随着擂鼓的声响,久违的大明宫宣政殿的大门敞开,无数穿着青紫服饰的朝中大臣鱼贯而入。
和平时召开小朝议的兴庆宫兴庆殿不同,一旦是事关国家重要大事的朝议,就会进入大明宫的宣政殿内进行。
也是让平时没有机会进入皇宫的官员,来到宣政殿外的广场上,听议参与,知晓朝廷到底要宣布什么法令的机会。
能够更早一步的为接下来的事情进行准备。
而那些有资格进入宣政殿议事的官员,哪怕是最末尾的一个,也是无数大唐官员可望而不及的对象。
正式的朝议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并非是拿出一个什么事情进行讨论,那是当朝的宰相乃至六部侍郎级别的核心朝议才有的事情,顶多还会叫上一些与这些事务相关的部门官员。
真正的大朝议,基本上讨论的都是已经决定得差不多的事情,只是需要经历一个过场。
偶尔也会有新的政事需要解决,不过也可以押后再议,不会拖延太长的时间,否则这么多人在殿内殿外的,也是十分的嘈杂,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繁琐。
就连李隆基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大朝议,只不过这是必须的过程,要更易太子之位的话,自然就得在百官群臣的见证之下。
要知道这样开启了宣政殿的大朝议来得可不止是百官,还有诸多一般绝不会来的各路勋贵,这次也都来了朝议。
眼看殿内一边是文官,一边是勋贵武官,泾渭分明的情况,倒是让李隆基这位大唐的天子颇为的满意。
只有平衡,才是御下的手段。
倒是站在文官班头的张九龄,还有李林甫,裴耀卿,都察觉到了一丝丝不对劲的味道,这是源自于帝国宰相的感知,总领国家事务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极为神而明之的感应。
不过三人都不知道这种不对劲的感觉到底来自哪里,眼看着大朝议马上就要开始。
心思最重的李林甫招来了一位宫人,请他出去帮忙递了几句话,紧接着又低调的回到了文官的队伍里,就好像没有出去过一样。
张九龄和裴耀卿两人看在眼中,虽然不喜欢李林甫做事的手段,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说这位老对手的存在,确实让人觉得安心。
皇宫内外本身就已经天罗地网了,李林甫再添上一笔,那么不管是遇到了什么事情,都有了机动应对的可能。
况且既然之前张九龄已经敞开任由李林甫出手了,他也知道这是老对手彻底认输了。
对付一个完全没有抵挡能力的对手,也是没什么意思。
“臣自感年岁日高,却无有功于社稷,脑目昏花,处事不明,教导无方,实在不敢担任宰相之职,窃居高位,深自罪责,恳乞骸骨!”
双手放低,额头跪拜了上去,张九龄伏地不起,也代表了他坚定的意念。
而此言一出,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裴耀卿便是第一个露出了不可思议神色的人,张九龄一系的清流官员也同样都惊骇莫名。
可是此刻对于张九龄来说,也只有请辞才能真正解脱了。
不少有心人也从张九龄言语中的‘教导无方’几个字里,品出了一些别样的味道。
什么人能够让一国宰相认为自己教导无方呢?
静默片刻后,李隆基看着这个自己极为欣赏的宰相,想到未来的种种计划,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准!”
“赐始兴开国伯,兼领荆州大都督一职!”
到底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李隆基给予的恩宠也是极高。
不但赐予了爵位,还令他领了荆州大都督一职,一旦地方有变,也是希望这位老臣可以出一份力,顺便也是给他多一份养老的钱粮。
就在朝堂众人,在一股极为陌生的氛围之中默默无语,张九龄则是跪倒谢恩,缓缓的退回了队伍之中。
没有去看好友裴耀卿的眼色,此时的张九龄反而有了一种如释重负,天高海阔的错觉。
...
整个朝堂都沉默了片刻,似乎是为了一位宰相的退位而默哀,很快这次大朝议真正的重头戏便已经排了上来。
一份又一份的上表,或真或假,都代表了各方派系对于太子李瑛的攻讦。
尤其是那一份与民相争,致人死地的口供,更是成为了太子无德的最好证明!
数十位官员勋贵跪在地上,启奏上表。
“太子失德,有伤国体威严。”
“还请陛下明鉴,更易太子之位,上安天意,下抚黎民!”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