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和韩世忠针对当前战局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其实并不是源于军略见识高下而形成的分歧,而是不同角度看问题必然会产生的偏差。
说白了,韩世忠只是一军之将,很多时候只需要考虑打仗本身的问题。
而李纲却是总揽淮南东、西两路军政事务的宣抚使,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更复杂的问题。
韩世忠也从李纲的两个问题中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当即垂手做恭听状。
近一年来,挽救大宋江山社稷的重任几乎全压在了李纲一个人的肩上。
以文士之躯鼓舞屡败之师对抗强敌其实算不了啥,治理国政的无力感和无休止的朝堂争斗,才是让李纲心力憔悴的最大因素。
仅仅一年时间的磋磨,便让这个年仅四十三岁的壮年看起来仿若五十好几的老者。
近一年的沉沉浮浮,也让原本刚猛激进的李纲沉稳了很多,同样沉默了很多。
但面对同宋两国大战可能再起,自己又回天无力的压抑感,其人今天却有很多话想对韩世忠讲。
“良臣,大宋国运败落至此,非一人之祸。若要追究祸国之罪,自道君以下文武众臣,包括你我在内,谁又能免责?
国运如此,若要中兴,须得君臣上下齐心协力。
当务之急乃是阻击强敌,解除大宋社稷随时都能覆亡的危机,文武殊途,此事却必得你这样有勇有谋的战将才能力挽狂澜!”
在以文驭武的大宋王朝,从堂堂宣抚使相公嘴中说出“战将才能力挽狂澜”的话,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感慨而已。
这代表着经历了社稷危亡的大动乱后,一些士大夫开始真正反思大宋的问题根源。
尽管,类似李纲的这种思想认识转变并不具有典型性。
文贵武贱,文士视武夫为贱徒走狗者,仍是当前主流。
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剩余的极少数挑起了挽救大宋的重担。
心高气傲的韩世忠原本最是看不得高高在上的文士,还经常编排一些歪诗嘲弄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男盗女娼的酸儒。
可在李纲的身上,其人却能清晰感受到为救大宋危亡而不顾一切的付出与牺牲。
韩世忠是个眼里只有个人富贵等现实追求的人,其实并不能理解李纲这种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却不影响其人对后者这种使命感的敬重。
“相公谬赞,世忠不敢当!”
“不,你当得起。而且,必须当得起!”
宣抚相公的话很严肃,而且话中有话,韩世忠不敢再谦让,只能继续垂手恭听。
李纲很满意其人的态度,接着语重心长地道:
“争城掠地只能胜一战,而不能赢一国,若要救大宋,就不能只盯着寿春府、光州这片弹丸之地,眼光还要更长远才行。
我且问你,同军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攻入寿春府?大同此举究竟是为了所谓的平定动乱,还是借机敲诈大宋,抑或发动两国大战的前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