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之后是九品中正制,补荫依旧不是常例。
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门阀制度,以至于当官的人只能选择那些世家大族。
到了隋唐时期,世家大族逐渐瓦解,科举制度开始盛行。
科举是好东西吗?当然是了,给了寒门一个公平的上升通道,可是问题来了,那些已经当官的人,他们受不了了,因为蛋糕被分走了。
皇帝为了安抚既得利益者,于是乎补荫又出现了。
当时唐代就有规定:“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
宋朝延续了唐朝的补荫政策,且将其发扬光大,其中就有规定:“台省六品,诸司五品已上官皆得荫补。”
而且荫补的范围也变大了,已经不不止于直系子孙,可以推到旁支、异姓,甚至于门客。
还不仅如此,荫补的机会也多了,有大礼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等。一旦郊祀的年份,还会有更多的人涌入官员队伍。
各位看官是不是明白了,为什么宋朝老百姓富裕,国家一直没钱的原因了吧。养官养军花费太大了。
国家不堪负荷之后,只好选择变革。荫补在当官之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铨试和呈试。
根据记载是:“文臣初出官有铨试之科,武臣初出官有呈试之法,其试中者,始得放行参选”。
元、明、清的荫补,基本延续了唐宋的方法,但不会滥荫了。
好了,咱们又说了许多题外话,转回来吧。
徽宗宣和间,向子湮累官至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年前,任江淮发运使。
老向于与李纲的关系很好,李纲被罢相后,他也吃了瓜捞,被一起免了之物,后来才被起复知潭州。
在潭州就和金兵干上了。
赵聿之是宗室,安定郡王赵叔东的儿子。
建炎年间,被封为成忠郎。
金人进攻潭州,帅臣向子諲率众守城,赵聿之在东面的城墙防守。
向子諲巡城的时候,对赵聿之说:“君宗室,不可效他人苟简。”
赵聿之感慨流涕,表示愿意死战。
金兵登城纵火,向子諲见大势已去,便率官吏突围,于是潭州城陷落。
赵聿之却死战不走,最终战死,捍卫了宗室的尊严。
将官武经郎刘玠也战死了。
朝廷得知后,赠赵聿之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刘玠为武经大夫,官其家。
后来,朱熹请朝廷为赵聿之立庙,庙成之后,赐号忠节。
转眼到了六月初七,戚方进犯湖州安吉县。
这个戚方原本是东京留守杜充的部将,算是和岳飞共事过。杜充降金后,戚方的溃兵就变成了盗贼。
这正应了那句话:“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终点却大大不同。”
南宋朝廷也逐渐稳定了下来,外患虽未除,内乱一定要平,而且戚方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是闹的有点过了,咱们看看他之前究竟干了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