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税改制只是改变了收税方式,并不是减免了。
比如说,以前你带一万贯的商品上路,以20%的商业税来算,你还没开始卖,就已经要给2000贯的赋税。
再算上其它诸如人工、车马船路费、雇员吃喝拉撒等成本,销售资金回来之前,卖一万贯,你得先花上至少一万五千贯以上的支出。
但现在朝廷允许你带着这一万贯的商品到销售地,先把商品卖了之后,再缴纳这2000贯赋税。
一来一回看似差不多,实际上对于商人来说,最缺的不是商品有没有市场,也不是能不能打开销路,而是资金有没有周转期。
如果是以前,商品都还没有开始卖,就已经支出那么多成本的情况下,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即便是市场低迷的时候,商人就可能低价甩卖,造成亏损,从而破产。
现在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可以暂时囤积,等市场行情变好的时候再卖,从而避免破产。
而省下来的两千贯,就成为了周转资金。
并且在递进制的情况下,放宽了对小额贸易的税收,比如说你做个几贯钱的小本买卖,税收就可能非常少。
如果你做个十万贯的大买卖,利润达到了八万贯,那么可能其中四万贯得用于交税。
属于抓大放小,既防止资本剥削,又能促进小额贸易的蓬勃发展。
唯一的弊端还是偷税漏税。
所以赵骏才要组建税军,反正大宋真就是不缺人,不缺官,也不缺士兵。
徭役可以安排地方厢军和禁军去做,税军也可以这样,还能解决大量士兵每天无所事事,光躺在军营领俸禄的问题。
“这样说的话,以后税收还是会越来越多?”
赵祯问道。
“是的。”
赵骏点点头:“现在只是先下良药,让大宋这个病人的身体慢慢好转,等恢复健康之后,才能下猛药。而在下猛药之前,首先就是要勉力维持日益减少的财政收入,开源节流,这就是为什么我广开外贸的意义。”
“现在还处于开源阶段,节流怎么办?”
赵祯又问。
赵骏看向老范,老范沉声道:“等国家好转,地方民生稍微恢复一些,就能正式着手三冗以及土地兼并之事了。”
“为了三冗和土地兼并,我得先击败西夏辽国,再广开外贸,让rb白银大量流入,还得先整顿吏治,然后恢复民生治理,轻徭役减赋税,给商人减负,再把天下吏员纳入公务员体系。”
赵骏长叹一声道:“就为了解决大宋这个救命的毒药,我得先用别的药吊住大宋的这口气,经过多年的治理,最后才能拔除毒瘤,你们说,我容易吗?”
这声叹息真就是发自肺腑。
因为不管是第一阶段的吏治改革,还是第二阶段的全面改革,核心思想就一个。
先恢复,再谈发展。
吏治整顿官场,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阶段全面改革,在牺牲朝廷大量赋税的情况下,促进农业、商业以及地方事务发展,让百姓能活下去,让商人能活下去,让地方官府有所作为。
特别是审计局已经开始全国丈量土地,清查隐户隐产。
在朝廷答应给地主们降低赋税的情况下,地方就能够清查出大量的多余土地。
等到将来就可以全面实施,如加耗归公、摊丁入亩、统一赋役、计亩征银、提高大地主和富人阶级税率等等政策。
从而将混乱的农业税制大幅度改善,又能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缓解土地兼并的情况。
接着就是步步降低官员津贴,收入主要来源以月俸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并且严格控制官员数量,对不合格的官员坚决予以淘汰,从而缓解冗官支出。
之后就是控制朝廷经费花销,防止公款浪费,减少冗费支出。
最后一个才是大头。
那就是冗军。
军队大改革,裁减老弱,严查吃空饷,喝兵血。
以后军队俸禄不再由兵部和军队将领发放,而是直接由国库发放,让每一分钱都要流入士兵的口袋,而不是贪得无厌的将门手中。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只是温和的改良。
甚至第二阶段还得牺牲朝廷自身的利益,让本来稍微有点起色的国库可能没过两年就要见底。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光从地方吸血,只会造成中央强而地方弱。
到时候百姓揭竿起义,宋朝朝廷是有钱有粮镇压起义,但国家虚弱贫困也是事实。
如此恶性循环,越镇压就越要吸地方血,越吸血越要起义,如此反复下去,就算没有外敌入侵,宋朝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而到了第三阶段,这才是真正的大改革。
遇到的阻力,就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稍有不慎,就是整个国家灭亡!
本书采纳的观点,政策,都来源于真实历史当中的较为成功的改革,如张居正改革,雍正改革,我军早期在根据地改革,我国初期改革等等,至于杠精可能会提到国情不同,明清和我国初期与宋朝不一样,我也已经考虑到过,并且都稍微进行过修改,符合大宋国情。所以如果有人觉得有问题,那请去质疑张居正,质疑雍正,质疑.杠精退散,退散,退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