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不喜欢用完颜氏的族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他数次安抚耶律元宜,让他一边凉快去,老老实实做事,不要有事没事想着姓完颜,姓完颜有什么好的?
完颜亮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可能是出于对金太宗一系战功赫赫的完颜氏亲族们的不信任。
他想要任用更多的契丹人和汉人高官,不想用完颜氏做高官掌权,以此传达自己的政治讯号,让契丹人和汉人向自己靠拢,巩固自己的权势,进一步打压完颜氏皇族。
但是总有那么些处境特殊的人并不领情。
比起前途和政治处境,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姓氏和身份。
比如耶律元宜。
他需要完颜姓氏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与此相比,仕途可以稍稍往后排,而且他真的不认为金国朝廷就真的会一直打压完颜氏。
这只是权宜之计。
外姓外族人的飞黄腾达是一时的,完颜氏的皇族身份才是一世的。
耶律元宜为此对完颜亮非常不满,而这种不满已经深埋于心底很久了,尽管他步步高升,做了兵部尚书,权势很大,但他依然不高兴。
这一次出征,完颜亮对他说因为信任。
因为完颜亮信任他,所以让他领兵出征,但是他总觉得完颜亮不安好心。
南边光复军听说有几十万人,而且战斗力很强。
当初完颜阿邻带着两万精锐骑兵南下讨伐光复军,结果硬生生被对方吃掉了一大半,自己还死了,只有极少数人狼狈地逃了回来,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下只让他带两万人出征,这不是赶着去给对方上菜吗?
主力大军的先锋?
投胎的先锋吧!
虽然出征之前,枢密副使徒单贞和他密谈一次,让他知道皇帝的真正用意不在于打大胜仗,而在于获得哪怕仅仅只是一场的小胜。
可越是如此,他越是感觉完颜亮是在坑他。
他的出兵是权宜之计,是皇帝为了安抚人心而做出的无奈举动,他的真正任务也不是取得多大的优势,而是尽可能的打个胜仗,报个捷。
【只要报个捷就可以了】
但是这难道很容易吗?
对方几十万人,自己只有两万人,对方还不是什么乌合之众,是干掉完颜阿邻的铁血雄师!
耶律元宜认识完颜阿邻,知道完颜阿邻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而完颜阿邻就是在苏咏霖手底下战败的。
两万铁骑,就那么战败了。
当时对方肯定没有现在那么强,现在这个时刻,自己也还是带着两万兵南下,其中还只有三千骑兵……
总而言之,耶律元宜所部的粮秣和大量军需物资被毁,军队顿时陷入停滞,无法前进。
对此,耶律元宜表面惊慌失措地写奏表给中都,向皇帝请罪,心底里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单纯的坏事。
当时他在小山丘上看着光复军水军大摇大摆撤退的时候,除了不爽之外,心中还有隐隐约约的庆幸。
幸好他行军速度比较慢,要是走的太远,太过于深入,这个时候想停下来往回走都很难,粮食都不够走回去的。
到那个时候光复军派一支部队跟着打,绝对能在他回去之前把他留在这里,那可就惨了,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现在可就好了。
粮秣被烧毁,只剩下随军使用的七天口粮,军械物资尤其是箭矢也不够,军队并未随身携带太多,各种后勤物资都不多。
综合一下,就是军队无法继续前进,必须要后退,否则军队就要活生生饿死在这里。
他现在必须要撤回保定补充粮草,军需,请皇帝陛下做进一步的指示。
两方面的大军主力都没有做什么接触,苏咏霖带兵刚刚前进到莫州,金军就在耶律元宜的带领下撤退了,避开了苏咏霖的兵锋,不与他交战。
回去报信的人跑的速度也不快,花了三天多功夫才把消息送回去,完颜亮一听,勃然大怒。
“耶律元宜干什么吃的!他这个兵部尚书还想不想做了?不想做的话有大把的人等着!还没打仗就把后勤粮秣给丢掉了,他会不会打仗?”
汇报消息的纥石烈良弼觉得耶律元宜的罪过并不算大,于是向完颜亮进言。
“耶律元宜虽然失了粮草,但是保全了军队,没有让军队受损,因他为人稳重,没有冒进,粮秣损失之后才能快速回军,换了冒进的人,怕是已经深入了。
到时候失了粮草,大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又不多,军心必然大乱,贼军再予以追击阻拦,保不齐这两万先锋军就要丢在河北,大军未出而先锋覆灭,对于大军士气的打击是特别的大。”
完颜亮想了想,觉得纥石烈良弼说的也有道理。
遇到这种事情还能冷静行事保全军队主力的人,确实不能算是个废物。
和粮食比起来,还是人更重要一些,粮食年年都有,人若要长成,至少也要十四五年。
于是完颜亮决定再给耶律元宜一次机会。
“那就传令给他,要他小心行事!注意保护粮秣!再要失了粮草,直接问罪革职!给我滚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