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赵开山的转变挺符合苏咏霖的心理预期。
苏咏霖之前就从李啸和陈乔山那儿得知赵开山当了领帅之后脾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会摆谱。
他整个人感觉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越来越不喜欢和人接触,越来越要别人注意上下尊卑,不能随意接触、冒犯他,有意无意的树立个人的权威和不可触碰的领域。
而且听说赵开山正在遴选优秀忠诚的士兵,重组自己的私人卫队。
甚至还有在每一支部队里安排监军的打算。
看起来之前那次反叛给他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他开始向一个真正的统治者进行转型,虽然这个转型的过程不那么顺利,但是统治者的壳子他已经拥有了。
虽然壳子里面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苏咏霖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这只是在他必然灭亡的道路上添加了一个助推器而已。
俗话说得好,当一个团队走下坡路的时候,总要有人踩一脚油门加个速,而赵开山作为团队首领,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角色。
光复军的灭亡正式开始倒计时。
苏咏霖甚至可以听到那计时的钟表发出的滴答声。
滴答,滴答,滴答~
时间一到,尘归尘土归土,光复军会走向终结,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而苏咏霖并不打算做点什么来挽救光复军,因为没有那个必要。
光复军接下来存在的意义,只是尽可能地捣毁更多的金国官府,消灭更多的金兵,并且持续损耗本地地主豪强的力量,争取和金军两败俱伤。
仅此而已。
战略上的目标已经不复存在了,赵开山实现不了战略目标,他只会昏招迭出,不断地加快自己的灭亡速度,不断地踩油门,让自己向深渊疾驰猛进。
和陈乔山还有李啸的通信是这两人主动提出的。
他们表示自己有很多军事上的疑问想要向苏咏霖咨询,希望苏咏霖可以给他们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和解惑。
询问的问题从一开始的军事常识到家长里短,到他们个人过去的一些事情和儿时的回忆,由浅及深,谈论了很多很多相关内容。
他们的关系也渐渐变得更深更友好,从公务到个人,这两人俨然成了苏咏霖的粉丝,对他产生了一些崇拜的感觉,到这次战斗结束苏咏霖立下大功为止,这种关系就更加明确了。
他们会把自己在近期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苏咏霖诉说,苏咏霖会给出自己的建议,还会安抚他们,并且趁机讲述一些自己的理念。
而赵开山的一些动向也从两人的信件之中被苏咏霖完全得知。
但是这并不是苏咏霖的情报渠道,这两人说的苏咏霖并不关心,他真正想知道的都是苏隐的情报部队提供给他的。
他只是想要和这两人保持书信往来,然后转移一下赵开山的视线。
苏咏霖利用这样的福利政策把胜捷军和广大农民的利益绑定,互相难以割舍,便可以得到非常坚实可靠的大后方。
这一点,无论是赵开山,还是完颜亮,还是赵构,都不具备。
如此,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让参军当兵成为一种荣耀的事情,极大扭转了自古以来百姓对军队和军人的负面感官。
胜捷军所到之处,一切都会变得和原来不一样。
苏咏霖一边加紧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一边也在加紧政工干部的培养,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更多合格的指导人才。
与此同时,军事战略也快速成型。
胜捷军的军事职能部门参谋司也在这一阶段成功设立。
为了让胜捷军的专业度进一步提高,苏咏霖完善了文职军官制度之后,又开始对参谋制度进行确立,设立了参谋司。
参谋司以苏绝为参谋司主簿,苏海生为参谋司郎中,并且力排众议,提拔新人辛弃疾为参谋司郎中,将其纳入胜捷军的军事决策团队当中。
在这一阶段的军事决策过程中,辛弃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次与孙子义的联合出兵北上,苏咏霖的一阶段目标是博州、恩州和德州,一路北上取此三州,在这三州站稳脚跟,然后进入河北。
进入河北之后不以扩充地盘为目的,而以号召河北豪杰群起反抗金帝国残暴统治为目的。
他们需要在河北攻城略地,以自身为榜样,激起当地人的反抗意志,号召他们群起反抗金国,掀起反抗狂潮。
辛弃疾对博州、恩州和德州三州的攻略计划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建议,不过在之后的战略上,他似乎信心不大。
参谋会议上辛弃疾没有明说,会议结束之后,辛弃疾主动求见苏咏霖,想要就这个问题和苏咏霖探讨一下。
“以我军目前的实力,贸然进入河北刺激到金国并不是好事,金国调集大军南下固然需要时间,但是金国也有常备精锐,金主一声令下,他们就能南下作战。”
苏咏霖对此是认同的。
“这个我是认同的,我知道,这样做危险系数很高,但是幼安啊,我不可能永远避开他们,我必须要和他们正面对决,并且击败他们,取得胜利,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跟随我,反金。”
辛弃疾十分忧虑。
“将军,这太危险了,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啊!”
“我知道,但是造反这种事情本就是危机中求生存,若无危险,又怎么算得上是造反呢?我若没有对抗危险度过危险之能力,又怎么能让更多观望局势的人跟随我一搏呢?”
苏咏霖的回答让辛弃疾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