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 .,最快更新明末中兴路最新章节!
崇祯二十三年毫无疑问是极为关键性的一年。如果说在这以前,真正拥有新文化新传统,从儿童少年时代的早期教育开始就避免了旧时代影响的人,只是如同“模范新军”一样,由萧轩个人培育起来的“胚胎”,或者脱离社会体系的“东方马木留克”。那么再经过了二十一年三个轮次的繁衍,四五十名挑选出来的小女孩组成的早期“胚胎”在这个时间内先用七年时间内开始成为了一所充满活力而迥然不同的学校,再用了七年时间繁衍为一座学城,再过了七年正是“学城”结果,真正开始能够“桃李漫天”的时候。
在这段时间内,经过内外财政整顿,整个财政体系也同之前大为不同,萧轩也开始转变了之前的一些思路。在新生的官僚体系还没有形成后世欧美那样利益集团的时候,哪怕只能有效利用二三十年,也应该加大某些方面的投资。
西征以来十几年各种激进制度变革改革之下,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海内农业恢复到大致四百公斤粮食产量,并有一些养殖业,整个农业产值折合五百公斤粮食的情况下,城镇工商业规模依旧达到了农业产值的两倍;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达到了以前八倍左右的总量规模,几乎如苏联五年计划巅峰时期一样平均四年左右翻一翻,两三倍历史上北洋民国黄金时代。原因当然不是因为这个时代就具备了工业时代的源动力,实在是古代中国从产权法统到思想乃至各种机制上都对正常的商业活动压制太大了。当学校或者大商铺的门前都可以随便摆摊而不担心黑白灰各道来收无法负担的保护费的时候,这种内部潜藏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工商业潜力一下就爆发出来。更别说海外获取的大量资源。因此,短短十几年之内,扩张到四千万人口,三成城镇化率的城镇体系,城镇就业人口就达到两千万之众。
整个城镇工商业体系的增加值按照新成立的“中统”各平行组织大致的调查评估估算,应该在折合二十亿百斤粮价左右的规模,而农业增加值估算在十亿百斤粮价左右的规模。
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乃至对货币的需求,也渐渐让物价体系开始稳定下来,正如某些年代的英国一样,因为有硬通货做为支撑,物价并没有二十世纪那样的通胀。
在完全不同的财政政策情况下,来自于海内的财政收入规模就达到了折合五亿百斤粮价的硬通货,而包括海外收入在内的总财政规模达到了折合八亿百斤粮价的规模。
在这种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广泛教育开始具备了条件。当然为了让这种广泛教育能够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并不算十分充裕的科教资源,仍然在最初入学的时候有基本的入学考试,并在很大程度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这样,新儒入学的一千万学生就不仅仅是刚刚开蒙年纪的应届孩子,还包括了很多打算前来补习的大人。当然,年龄上仍然有一个大致的局限,那就是结婚的人另当别论。萧轩还是不相信一个在这个时代成家立业的人,其思想意识会有太大的改造空间乃至改造价值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