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理饷官三个字,便是说到了毛帅麾下众汉子的心里,他们立刻就唾骂起了朝廷诸公来——皇帝是好的,做官的都是坏的,这大概是所有将士共同的认知了。因为东江军立镇以来,虽然也的确收到过朝廷的粮草和军饷,但却决然没有邸报上所说的那么多,朝廷号称拨给、实际拨给,和东江军最后拿到手的往往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数字,东江军等于白担了‘虚耗粮草’的名头,却实在地并没有收到这么多的好处,不免就让他们为自己的将来感到忧虑,而去年起,毛帅也不得不派出理饷官去和登莱结账,免得白背了太多黑锅,把自己这个总兵的名号都给背垮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辽饷由买活军包运的话,受伤的实在只有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的官员,在东江军、锦州军和中枢来看都是好事,至少在眼前看得见的全是好处。而且连豪生也的确很敬重毛帅——虽然毛帅的小算盘并不比别人少,但他肯在建州腹地率领着老少妇孺折冲周旋,每逢春夏,动辄亲身领兵入建州境内冒险,这就足以说明他除了个人的那些打算之外,抗击外贼的心思是极为坚定的。当人人都想着养寇自重的时候,他纵然有些做土皇帝的小心思,但决心最坚定,也就最值得合作。
因此他对毛帅的指点也最精心,先分析局势,指出最基本的补给是一定会有的,而且能足量,一下把大家的劲儿鼓起来了,这才继续分析,“自然了,以朝廷如今捉襟见肘的样子,他们筹措的饷银,自然总是不够的。咱们东江军虽然能战的兵士就这些,但老弱妇孺倒有不少,都是乡里乡亲的,难道就看着他们饿死?咱可不能做建贼那样的事。”
这话确然是很有道理的,辽东逃民男女老少都有,而东江军也不可能挑三拣四,让那些不够资格的汉民回去找老东家——这等于是逼他们去死,也等于是丧失东江军在此地的立足之本,也就是辽东的民心。这么庞大的人口,带来的是沉重的粮草负担,东江军采取的策略是在秋收时去偷割建州贼的稻子,在春夏时分攻入大陆,占下地盘后种地。收割后再疏散回东江岛,以及附近的岛屿、高丽两道过冬。这样想尽办法,才能多养一些辽东逃民,但此法显然不能继续实行太久,因为辽东之地的逃民越来越多,而这一带能耕种的土地,东江军能折冲的地盘却是越来越有限了。
连豪生对此是有解决方案的,他介绍了买活军的人口贸易,“我们要她们做工——到了我们那里也能吃得饱饭,这样能做活的成年女娘,一百斤雪花盐一个,小女孩儿满了五岁,也有五十斤雪花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