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番求学经历,可能使他对读书的作用产生了一些怀疑,或者不确定,常听他讲,“谁知道以后政策会怎么样?”
所以他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并不紧,印象中他督促过我们劳动,在惹祸生事时教训过我们,但是从来没有督促过我们学习,也没有因为学习成绩责骂过我们。
这种现象一直到我读中学时,才开始改变。读书还是有用的,那时他得到政策关怀,成为了正式教师。他开始看重我们的学习成绩,而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督促,初中时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母亲唯父亲马首是瞻,也从来没有督促过我们学习。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小学时期,我的学习成绩平平,只是资质还好,不至于下游。
我就读的小学叫枫垅小学,设在大队部所在的石巷队,村庄后面的山坡上,开辟出一块空地,建了一排平房,大约有七八间教室,每个教室前面树着一根木头柱子,支起一条走廊。
黑板是用泥浆糊的,用石灰抹平,涂上黑漆。课桌是当地木匠打制,还算讲究,有开口的屉子,可以用来放书包,凳子是长条的,一张课桌坐两人。
学生不是很多,一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二三十人的样子,五年学制,课程设置齐全,除语文、数学,还有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
老师不多,好像只有五六个,每人带一个年级,都是班主任,没有正式分配来的,全是大队聘请的代课老师。有的初中毕业,有的甚至只是小学毕业。
只有父亲是大学毕业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担任小学校长。除父亲外,后来还有两人转为了正式教师,一个是冶城共大分校的毕业生,应该比我母亲早几年毕业;一个是初中毕业生,后来转为民办教师,再后来转为正式教师。
小学期间,看谁家条件如何,从他的书包就能大致看出,条件好的,书包是黄色的挎包,与现在的军用挎包基本一致。条件差的,自家用粗布缝制成一个布袋,就是书包了。
能用挎包的,还是非常少的,大多数学生用的是布袋,女孩常用花布,男孩常用白色或者靛青色布料。记忆之中,我们姊妹用的是挎包,邻居大姐的孩子们,用得就是布袋。
因为父亲的原因,我五岁入学,完全当作了玩耍,一年级两年,二年级两年。成绩应该是不错的,自从九岁进入三年级之后,就再没有留过级了,而且顺利考入了初中。
不是每个农村的孩子,都可以上学,那时候的老师,也会家访,不过家访的内容,常常是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交通不便,道路泥泞,都是走路去的,非常敬业非常辛苦。
那时候上学要交学费,农村家庭生活不宽裕,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舍不得花这个冤枉钱,有时读到中途,也会让孩子辍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