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目光炯炯的望着身前这个大儿子,朱标心中有万般不情愿,面上还是恭敬的回答:“安民军是二弟一手建立的,张玉、邱福、朱能三位将军又是安民军的老将,在儿臣看来,二弟的请求十分合理并无半点不妥。”
听到大儿子的回答,朱元璋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笑着说道:“标儿,你的想法跟咱一样。江南各省是咱大明的财税重地,沿海闹起了倭寇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单靠那些武备松懈的卫所来抵御倭患,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父皇圣明烛照,儿臣受教了。”朱标弓着身子,回答道。
朱元璋笑了笑,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标儿,你要记住咱的话。民间有句俗语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咱看来只要是个人都有私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在咱心里你跟樉儿都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好孩子。”
“标儿,你要谨记咱说的一句话,千万不能将自己的私心用在国事上,因为那会误国害民知道了吗?”
听到父皇敲打自己,朱标将头埋得更低了,他抿了抿嘴,沉声答道:“儿臣一定谨记父皇今日的教诲。”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不管朱标听没听进去,朱元璋都点到为止了。
台下诸位大臣的简历,每一个人,朱元璋都了然于胸。他自然知道李至刚的背后是谁在主使?
在朱元璋看来,他在大儿子的身上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临到老了,却发现眼前这个大儿子的做法让他感到有些失望了。
看着父亲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朱标心中有苦难言。
散朝以后,天上乌云密布,一阵轰隆隆的雷声过后。
天空中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朱标坐在软轿当中,听到外面的雨声,他伸手掀开了轿帘。
朱标从里面探出头来,吃力地眺望着西南的方向,他的眼前只有一道朱红色的宫墙还有明黄色的琉璃瓦。
他的眼神涣散,双眼没有半点焦距。朱标嘴角露出苦涩的笑容,他自言自语道:“老天爷,你还会给我朱标多少时间呢?”
……
贵州,征南军的大营里,朱樉刚刚接到从朝廷里传回来的消息。
朱樉拿着一封邸报,他一脸不可置信的说道:“户部新任的右侍郎居然会是郭桓这个人?有没有搞错啊?”
看着他大呼小叫的样子,他的贴身秘书刘莫邪一脸无语,半晌后,她才说道:“我看过这个郭侍郎的履历,他在山西按察司的任上干的不错是当地有名的青天大老爷。你用的着这么大惊小怪的吗?”
听到郭桓成了刘莫邪口中的清官,朱樉差点笑出来声来,他可是清清楚楚记得洪武四大案里郭桓案可是唯一的贪腐案。
朱樉将手里的邸报一扔,他半躺在太师椅上忍不住长叹了一声。
“看来,这历史的车轮又要开始转动了。”
他的话让刘莫邪听的一头雾水,她忍不住埋怨道:“你一天到晚什么正事不干,尽整这些神神叨叨,让人听不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