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反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约3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至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陆续遭到挫败而大部失散。其间,**满洲省委派省委军高官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和**员李延禄等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一些部队中进行团结改造工作,建成**直接领导的多支抗日游击队,共3000余人。至1933年春,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30余个县境,开辟了磐石红石砬子、延吉王隅沟、汤原太平川、饶河暴马顶子等数十个小块抗日游击区。
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
**满洲省委于1933年5月16日作出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相继成立7个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第2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李延禄任军长,何忠国任政治部主任;第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周保中任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代主任;第8军,汪雅臣任军长。同时,人民革命军大力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至1935年末,第1军在磐石、河里,第2军在延吉、和龙、珲春、汪清,第3军在珠河,第4军在密山、勃利,第5军在绥宁,第6军在汤原,由饶河游击队改编的第4军第4团在虎林、饶河,第8军在五常等地,共建立起8个游击根据地,其活动区域达到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共50余个县境,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支援和配合关内抗战
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至第6军依次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第8军改称第10军,各军主要领导人未变。另以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第7军,陈荣久任军长,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活动在虎林、饶河、抚远地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东北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团结教育和领导,陆续编成了第8军,谢文东任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第9军,李华堂任军长,李熙山(许亨植)任政治部主任;第11军,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第8、第9、第11军分别活动于勃利、方正、桦川等地。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及其逐步发展壮大,严重威胁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关东军与伪满洲**政部于1936年4月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重兵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讨伐”。抗联各军采取留少数兵力在游击根据地内坚持斗争,以大部兵力跳出日伪军的“讨伐”包围,各军分别开展了西征、北进和扩展游击区的作战。
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坚持到东北抗战胜利
1941年,日军在东北增至16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继续进行更加残酷的“讨伐”。东北抗联的后方密营遭到破坏,大片游击根据地丢失,游击区缩小到不足10县,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部队减少到不足2000人。针对极端艰难的形势,**吉东、北满、南满省委确定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坚持斗争的方针。此时,东北抗联已与苏联远东军建立了联系。1941年冬季,抗联部队转至苏联境内组成南、北野营,并不断返回东北,开展游击活动。1942年2月赵尚志牺牲。8月,许亨植牺牲。同月,南、北野营合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属4个教导营和1个通信营。派遣10多个小分队返回东北,在北满、吉东、东满和辽吉边区进行游击活动,侦察敌情,开展群众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远东战役期间,抗联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解放全东北。
1945年10月中旬,东北抗联教导旅扩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部队发展到4.8万人。10月底,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独立奋战14年,历尽艰辛,战斗数万次,牵制与消灭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及警察,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