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莽甚至出动了九黎书院的院长,一秋,来作为这次与大汉和谈师团的团长。
天下更为此事震惊。一是,现在的大莽京都城中,只有一秋这一名高手。如果一秋前往老人中京,那么京都城的安危由谁来守护。
鬼族人可不会因为大莽要出使大汉,而停止进攻。
第二,一秋怎么会被说动,出任这个使团的团长,人们知道书院从来不愿意参与天下时政,更别说是使团团长,这么重要的职位。
一秋大师,在天下间的地位何其超然,他不仅是最顶尖的大修行者之一,更代表着世间三大书院之一。但这种含而不露的声威,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使团团长的名号。
如此一来。汉人虽然骄傲光彩,但各项接待事宜又要重新拟过,陈萍之如今成了野鹤不知踪迹,新任应天书院的院长似乎还不够资格,真能对等接待的,倒似乎只剩下大汉皇帝一个人了,可要皇帝亲自出面,大汉鸿胪寺的官员,又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所以只能是应天书院接下了这份美差。
不料等使团到了中京,按照安排将使团安顿下来,一秋却是婉谢绝了应天书院的邀请,与使团住在了一起,这倒也符合他使团团长的身份。
毕竟是一代院长,虽然两国有别,汉人依然表现了足够地尊敬,礼敬之余便是好奇,天下人纷纷猜测,两国结盟虽然事大,但怎么也不可能惊动他老人家吧?
大莽使团入京数日之后,一秋亲赴中京的真实目地似乎显露了出来。
原来大莽皇帝亲修一封国书,言明愿与大汉修好,两国以兄弟相称,不论尊卑,不计前嫌,只叙新谊,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如此重要的一次谈判,当然需要一秋亲自坐镇,大汉皇帝手执大莽皇帝的国书,沉吟数日,终是轻轻点了点头,只怕也是看了一秋的三分薄面。
消息一出,天下欢腾,汉人纵使尚武,但终究也是喜好太平的日子,只是军方隐隐有些愤怒的情绪,两方仇恨已经积累数十年,士兵们死伤无数只凭借几张纸便一笔勾销了,似乎有些不妥。
而一秋来中京的另一个目的,却让所有的官员百姓都跌破了眼镜,他要收徒!
一秋大师的理由倒也充分,言道年关阴阳交合前后数月间,天降祥瑞,正是天心仁厚之感,书院应天心而行人事,择人间奇葩悉心栽培,为民谋福,方是正道。既然是奉天之举,当然不囿于国土之限。
一秋院长没有解释择徒的标准,只是经由一些负责服侍的太监传播流言。人们才知道,原来一秋在中京偶游民间,曾与京兆尹府上门口默立半日。事后面现温赏,言道院中某女心性善良淳和,聪慧无二,实为良材。
在这个世界上有句话叫做“文武无国界”,九黎书院院长要收汉人为徒,汉人只会觉得光彩,而不会生出别地感受,所以民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反而有些乐观其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