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箩筐里堆满了粗碗,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食客。棚子里,掌勺的大厨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盛碗的大娘手法娴熟,而八娘和二十七娘也在一旁帮忙,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见到苏油,二十七娘娇嗔道:“你这几日都跑到哪里野去了?找你都找不到人影。”
苏油哈哈一笑:“在石家铁铺呢,我和石家庄的亨之老先生可是忘年之交,他的儿子达之在城里开着铺面,我这不正忙着向他学习锻造之术嘛。”
这一幕,仿佛是岁月静好的真实写照,技艺的传承,友情的温暖,以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都在这小小的义棚里,悄然绽放。 这两天,我就在那片充满欢声笑语的天地里尽情嬉戏,仿佛时间都沉浸在了一种莫名的欢愉之中……突然,一个念头跃入脑海,“嘿,你说这父子俩的名字里怎么都藏着个‘之’字呢?
这在讲究避讳的古代,可真是个奇特的现象啊!”我半开玩笑地向身边的二十七娘抛出了这个问题。
二十七娘轻摇手中团扇,笑靥如花,缓缓说道:“这背后可藏着个小秘密呢。在五斗米教的信仰里,每一位虔诚的教民,都会被赐予一个带有‘之’字的排行,就像是他们身份的一种独特印记。”
八娘在一旁抿嘴轻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到这‘之’字辈的名人,最着名的莫过于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了,他们的故事,恐怕连街头巷尾的小孩都能讲上两段呢。小油,你不会连这都不知道吧?”
苏油闻言,一脸讶异,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他们?也是五斗米教的信徒?”
八娘轻轻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历史的敬畏:“的确如此。五斗米教,由张天师一手创立,自汉代至魏晋,一直兴盛不衰。即便到了今日,在巴蜀之地,它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就拿我们眉山来说,附近的彭祖山,那可是道家公认的洞天福地之一,也因此,眉山的教民数量颇为可观。”
苏油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如此,真是涨知识了。”
提及彭山,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位传说中的彭祖,他竟能活到八百岁,因而得名彭祖山。后世这里更是成为了着名的长寿之乡,与之相邻的仁寿县,光是听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浓厚的福气扑面而来。
正当我们谈论之际,一群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小家伙们蹦蹦跳跳地走了过来,他们有六七个之多,大的孩子两人合力抬着一个箩筐,小的则拎着篮子,里面装满了粗瓷大碗,显然是刚从河边洗完碗回来。
为首的孩子,脸上挂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对八娘说道:“八娘姐姐,我们把碗都洗得干干净净了。”
八娘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乖孩子,小七,你带弟弟妹妹们去玩吧,午饭时再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