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窑火跃动,奇迹降临,窑变之瓷便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其珍贵程度直逼中得头彩的幸运儿。试想,后世那些普通的瓷碗,与精心雕琢、手工柴烧的仿古瓷碗相比,价差犹如天堑,千倍之遥,轻松跨越了时间与工艺的鸿沟。
这番道理,穿越古今,依旧熠熠生辉。史家瓷坊,便是这道理的活生生例证。他们的玉瓷系列,不论是那琉璃底釉瓷碗,宛如晨曦初照下的海面,波光粼粼;还是釉下晶花美人肩瓶,宛如古代仕女轻拂袖间,风姿绰约,其价值早已不是凡尘俗物所能衡量,起步便是以贯为单位,彰显着非凡与尊贵。
苏油,这位心怀壮志的青年,面对蜀道之难,曾有过无数次的辗转反侧。
最终,他决定让蜀中的货物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极致精美,高端奢华,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山蜀水之间,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与珍藏。至于批量化生产,那将是他们翻越巴蜀大山,迈向更广阔天地后的新篇章。
阿囤弥,这位来自茶马古道深处的女子,她的眼中闪烁着对玉瓷的无限渴望,仿佛每一件瓷器都能化作金币,照亮她的梦想之路。她在史家瓷坊的珍宝间流连忘返,最终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瓷器,问道:“弟弟,这样的玉瓷,能否给姐姐多留几件?”
苏油微笑着摇摇头,宛如智者般缓缓道来:“姐姐,做生意如同细水长流,而非一时的狂欢。纵有金山银山,若不懂节制,终会枯竭。此行你们的重心在于盐与布疋丝绸,这些是基础,是生活的必需。至于玉瓷、宝刀、织染与图书,能匀出千贯已是极限。”
阿囤弥闻言,欲要摆手拒绝图书的采购,却被苏油打断:“姐姐,您可曾想过,图书才是此行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与大宋的交往,文书是桥梁,契约是保障。
随着铜器的大量生产,贸易规模的扩大,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法律知识作为支撑,我们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稳住航向?”
阿囤弥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的光芒,她开始重新审视图书的价值,仿佛看到了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承载着智慧与规则的书籍,将成为他们部落与大宋之间最坚实的纽带。
在雅州那座古老而繁忙的榷场里,堆积如山的商品犹如潮水般汹涌,却似乎找不到足够的河口去宣泄它们的价值。
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禁向二林部的使者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你们看,这榷场仿佛一位胃口有限的巨人,即便心怀壮志,也难以一口吞下如此浩瀚的宝藏。
或许,你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一颗种子,开设一间永不落幕的店铺,让你们的商品在这里生根发芽,与时光共舞,自行绽放它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