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陈景恪的决定,朱雄英自然是支持的。
立即说道:“我会让翰林院刊印此书发行天下。”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下细节,主要是如何推广此书,如何应对到来的抨击。
之后陈景恪又分别去见了老朱和朱标,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打算。
两人自然也都是支持的。
和宫里沟通好,陈景恪就去翰林院,找到了方孝孺。
得知陈景恪准备正式发表大同世界,方孝孺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哈哈……早就应该发表了,周报会出一期特刊,专门刊登此书。”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对,他的目的就是尽快填补理学留下的空白,借助官方途径无疑是最方便的。
至于会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不也是希望游说国君,获得他们的支持吗。
理学也是获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终压倒其他学派,成为显学的。
陈景恪走同样的道路,没人能指摘什么。
只不过他的书,天然就获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游说的过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应。”
方孝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
“好,我马上安排人排版。”
所谓第一篇也就是总篇,何为大同。
其内容,就是讲述华夏文化里,关于大同思想的发展演化。
在文章里,他先是总体性的阐述了华夏文化的起源。
诞生于三皇五帝,成熟于西周,光大于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而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或者说诸子百家之所以能诞生,离不开两块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将先贤的思想汇总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体,就源自于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余诸子百家,都受到了这两家的启发才诞生的。
甚至很多学派,就是基于这两家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支脉。
秦汉时期百家争锋,最终儒家胜出。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里,其实一直是独立演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所以,说华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就在儒家脱颖而出后不久,佛教出现了。
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
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反应却是最快的。
他们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
又融合了阴阳家、方士等学派的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