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和内阁研究了好久,终于把心理上能接受的谈判地点,放到了朱靖垣预判的西洋海角。
朱简炎收到关于纳米比亚的建议后,又故意拖延了一阵子,表示“研究”了一阵子,终于给出最后通牒。
最多在西洋海角,否则和谈终止,战争继续。
英国人假装矜持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表示了同意。
大明鸿胪寺和英国内阁,经过了连续两天半的扯皮,终于把谈判地点敲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确定谈判日期,安排具体的谈判人员了。
在正常情况下,和谈的人员是很好确定的。
要么是专业的外交大臣,要么是更高级的首相等政治首脑。
但是这次的谈判很特殊,对于欧洲的统治阶层而言,这是终于跟大明勉强打成了平手。
这件事情意义格外重大,很多人都将其视为摆脱蛮夷标签的重要标志。
当然,他们仍然不会有与大明平起平坐想法,更加不可能有轻蔑的心态,只是有种希望得到承认和认可的感觉。
同时这肯定是地球有史以来,整个地球的文明世界的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外交活动。
很多王子、亲王、贵族们,甚至是很多国王和皇帝自己,都想要去见识一下。
就算是人员确定下来,使团的准备和出行,以及行程上的花费,也会是一个颇为漫长的时间。
这时候又没有长途客机,远距离旅行最快的方法,就是乘坐远洋客轮,速度每小时二三十公里,这已经很快了。
真正和谈没一个月开始不了,因为参会人员都到不起,西洋海角那地方距所有国家本土都很远。
但是把地点敲定下来,也算是一个重大节点,表明双方对于和谈的诚意,都再次上升了一个阶段。
双方不断的妥协,不断的交换意见,甚至反复坚持没有意义的节点,都是在给谈判本身增加可信度。
在基础信任度低的情况下,如果一方轻易的答应,轻易的给出合理的选项,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不可信。
就像最初朱靖垣的见好就收,就让英国人本能的怀疑诚意。
就像是买东西的时候讨价还价,如果卖东西的老板轻易答应了,买家就会担心是不是买贵了。
但是所有车厢里面的氛围,却没有战争结束后的轻松,仍然全都格外的压抑。
很多士兵会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或者是突然控制不住的紧张起来,对所有的人和声音都非常的敏感。
精神好像仍然停留在战场上,不知道多久才能恢复过来。
火车慢慢在车站停了下来,很多士兵下意识的往车窗外看,结果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临时军营。
里面住着从安西三国境内撤出的部队,他们正等待着有多余的空闲火车厢,可以载上他们提前返回各自的母国。
安西三国在大明的授意下,禁止露西亚的铁路与他们本土联通。
甚至于,安西三国西部,他们自己也没有铁路。
安西三国的铁路集中在东部和中部,都是大明给他们修建的,实际掌控权也都在大明手中。
露西亚、普鲁士、法兰西三国的陆军,通过露西亚的铁路运送到三国边境之后,再通过机械和骡马行军进入安西三国。
这理所当然的严重拖慢了反明同盟部队的行动速度,而这正是大明对安西三国做出铁路限制的关键目的。
大明右军都督府得到消息之后,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始行动,接管安西三国的铁路之后,在三国西部对西方布防。
现在,进入安西境内没有多久,没有完全展开的三国联军,再次调头加速撤离三国。
不过普通的士兵可能要失望了,这列火车的车厢绝大部分车厢都是满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马上离开。
火车在这里进站只是为了载上三个人。
露西亚方面的陆军统帅,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普鲁士方面的陆军统帅,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法兰西方面的陆军统帅,拿破仑·波拿巴,也是三国联军的最高统帅。
本来关系微妙的三个人,现在成了同一个阵营的军官,而且看上去关系似乎还不错。
三个人带着副官和勤务兵,站在这个边境要塞车站的站台上,等待他们的专用车厢准备好。
现在互相道别的同时简单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