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与现有的官僚体系无缝转换升级。
如果不考虑这种方便的话,也可以直接用正一品,将他们的身份地位与尚书们拉开。
同时把少师、少傅、少保替换成太师、太傅、太保的三公称呼。
仁武改制之后,大明官员已经有了退休制度,朝廷不会让这些官员干到七老八十了。
皇帝就算是看中某个官员,也不会越级提拔对方了,只是让对方任期届满之后,直接晋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官们需要从毕业就马上进入官场,还要在任职期间要基本不犯错,晋升周期基本不停顿,才能在五十岁左右到达尚书级。
从正二品的尚书,晋升到正一品的决策团九卿,仍然需要三年或者六年。
如果这些官员仍然在六十岁退休,那他们最多也就能任职六到八年,正常情况下估计都不会超过五年,除非皇帝专门要求其在六十岁之后再次留任。
所以大明现在的制度,就已经限定了不会出现封无可封,升无可升的特殊情况了。
就算是某个官员有大功劳,需要特别的封赏,也可以动用爵位。
所以朱靖垣觉得可以直接把正一品放出来。
既然有了上面的九长老,那下面大域的主管品级设为正二品,与尚书平级就完全没问题了。
他们本来就应该是平级的官员。
他们的主官都是上面的决策团九卿。
关于下面大域的官僚设置,朱靖垣基本没有什么想法,朝廷的老先生们的安排,是让自己挑不出什么毛病的。
左右都护其实是将常规行政事务,与财务、税收、交通、仓储等事务分开了。
都护都完全没有军权,都是纯粹的政务官。
这种制衡手段理所当然,只是在朱靖垣看来已经有点过于谨慎了。
只不多大部分时候都是想过就算了,以后就是把这些想法写出来而已。
这似乎也不是什么非常麻烦的事情。
就当是写日记了。
但是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朱靖垣带着几份抱怨,开始在处理南洋和柔佛府日常工作的同时,在休息和吃喝的时候思考自己老爹提出来的问题。
“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发现不了可能存在的很大的问题……”
朱靖垣在这个有点拗口的逻辑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标题。
工业革命的生产力爆发式增长的红利,与世界大战胜利的扩张和收入红利,叠加起来之后掩盖了绝大部分的问题。
就算是大规模的撤藩设高官期严重缺少合格的官僚,就算是省份数量和清吏司数量暴涨,让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效率大幅度下滑。
在行政区划和中央衙署改革之前,也没有影响整个大明上下一片烈火烹油的气象。
还有其他什么比这些更大的问题,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