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令州级中有一个核心官员,可以协调地方发展,不至于完全群龙无首。
另设七府,地域上更类似于州,不过与“道”的行政级别等同,为楚国的七个中心发展区,七府的六部堂,也直属中枢。
首先自然是作为都城的所在“金陵府”,
还有与中原通商的大城所在“寿春府”,
淮南军政中心“合肥府”,
楚国领土中深入中原的“宛城府”,
荆扬水路之腰“武昌府”,
荆州中心“江陵府”,
以及楚国最重要的入海口所在“吴府”。
在州县二级制的推广中,改变最大的肯定是最基层的州一级——相当于平均三个县的官署,要整合为一个州官署。
与此同时,州官署的配套班底,也比原本的县官署要全面得多!
原本楚国境内,普通的小县,普遍基层六部都是不全的,以兼任为主,也算是早就留下的口子——合并为“州”之后,也会像拼图一样,成为更大、更完整的一部分。
并且从水泥出现后的修路计划开始,到现在铁轨都要铺起来,交通的便利程度,也意味着基层官署辖区完全可以更大!
当然,楚国也没有放弃更基层的“亭”与“乡”,只是亭和乡就已经没必要设六部,但也设乡区、亭办,其中以乡长、亭长为负责人,主要吏员需要在六部堂挂职……
另有军、监两级,独立于州县之外——“军”为驻军所在,“监”为大型重要官坊或是盐、矿所在。
比如当初甘宁在山阴建起来的造船厂,在规划中就是“山阴船监”,新野一师的驻地就是“新野军”,那些重要的矿区……
这些自然都是六部或是枢密院直接负责,不受地方州县节制,州县有州县各自扶持发展的中小型官坊。
另有一定数量的城卫军,与枢密院管理的驻军有本质区别,前者更强于城内治安,姬造士兵数量通常很少,只够铺个城墙哨位,更侧重于“治安”,而不是战斗!
各地的驻军,才是真正出能战、退能守的军队。
另外除了对军衔制的军制革新,楚国也细化了许多新的军规。
理论上城卫军面对大股敌军入侵,可以出于确保城内百姓安全,而直接投降,不必参与战争。
而驻军在承担守军任务时,对投降条件则由具体要求,比如断粮期限、敌我比例等等……
不过红线是民众伤亡——无论任何情况,因为投降而造成更大的民众伤亡,则视为叛国,也就是说……敌军如果是奔着屠城来,守将必须死在前面,多杀一个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